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:雖然高度近視,李今庸至今仍閱讀不輟
  本報記者樂毅 實習生梁夢璇 彭義莎 通訊員夏靜
  【大家名片】
  李今庸
  89歲,湖北棗陽人。當代著名中醫葯學家,一輩子精研中醫《內經》,有“《內經》王”美稱。德邵業精,著作等身,是全國首批中醫葯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、首批繼承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、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業教授。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第二屆“國醫大師”評選中榜上有名,成為我省首位“國醫大師”。
  名字與武俠小說泰斗金庸諧音,李今庸教授的行事做派也有一股子任俠之氣。雖近鮐背之年,他仍步履穩健,從不要人攙扶。
  他從醫77載,俠名遠播:心系中醫事業,兩度給黨和國家領導人上書建言並被採納;一生堅持給慕名而來的求醫者免費診治,至老不休。
  他想患者之所想,一生不開大處方,也不收取報酬。對於社會上的“醫鬧”,他深感不解,“如果好好治病的話,他們為什麼要鬧?”一句反問,道出醫道正途。
  如今,這位著作等身的新晉國醫大師,又將紙筆化刀,對準中醫教育的痼疾下手。他起草了一份中醫教育改革方案,文中質問:“為何現在的中醫教材越編越厚,醫學生的學歷也越來越高,但很多碩士生、博士生卻不會看病?”
  仗醫行俠迄今不休
  “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”
  李今庸1925年出生於棗陽市唐家店鎮一個中醫世家,名字中的“庸”取自《三字經》,“中不偏,庸不易”,意為立定志向,永不改變。他7歲入私塾,13歲隨父行醫,32歲任教湖北中醫葯大學,從醫77載,對中醫事業矢志不移,迄今不休。
  “為良醫者,隨在可以活人。”清代名醫陳修園的這句格言,被李今庸當做從醫信條,讓他至今保持行醫活人的熱情。他說:“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。”
  雖然年事已高,但面對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,每天上午9時,他還是準時上班:義診、授業、做學問。
  在湖北中醫葯大學曇華林校區,李今庸辦公室的門白天總是半掩著,有時風將門關上,他會再次打開。“半掩房門是為了隔音,也是告訴來者我在。”即將邁入90歲高齡的李今庸,視力嚴重衰退,一隻眼睛接近失明,對話要靠助聽器,但求醫者仍絡繹不絕。
  成為國醫大師,李今庸說,他的工作、生活仍將一如往昔,“看病救人不僅是助人,也是我長壽的秘訣。”
  講求規矩堅守本分
  “如果好好治病,就不會有‘醫鬧’”
  在李今庸的辦公室門背後,總是掛著一條毛巾、一個雞毛撣子,每逢有人求醫,他會先用毛巾凈手、用雞毛撣子拂去桌上的灰塵再看病。在他看來,看病是一件鄭重的事,得講規矩。
  不開大處方、不收報酬,也是李今庸的規矩。一名患者胸痛多日,李今庸僅用一副5元的藥方就治好了;猴棗是他從醫以來唯一一次開貴重藥,是為了給一名肺癌晚期患者“續命”。
  “講規矩”的李今庸,一生治病無數,與許多患者結下深厚友誼。對於社會上的“醫鬧”現象,他總是感到不解,“如果好好治病,他們為什麼要鬧?”在他看來,如果醫生守好醫道本分,就不會有“醫鬧”。
  當然,李今庸也有打破規矩的時候。古代中醫為了規避醫患糾紛,有“六不治”之說,但李今庸從未拒絕過任何一名求醫者。曾有一名患上罕見的肌肉營養不良的病人,因為很多醫生不肯為他開處方,找到李今庸救命。如果按照“六不治”的規矩,沒有把握治的病,醫生應該不治。但李今庸不僅治了,還治好了。“很多人怕治不好壞了名聲,但他不,只要讓他治,他就治。”李今庸的女兒說。
  一詞之疑深研一月
  “為學者,說任何話都得言之有據”
  李今庸不僅是一名醫家,也是一名學者。他如今的學術地位,是他苦研醫著,一個字一個字考證出來的。他曾對學生說:“為學者,說任何一句話都得言之有據。”他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
  “老先生為了一個詞的考究,能深研一個月。”湖北中醫葯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鄒小娟回憶,她曾向李今庸請教過一個中醫詞條——戴陽證,博學的李今庸當時沒有答覆。一個月後,她收到李今庸的信件回覆,讓她深感震驚,“這個詞的出處在哪、引申義是什麼、後來又怎麼講、出現於哪些書籍、分別是什麼意思……一個簡單的名詞解釋,他寫了滿滿一頁紙。”
  有了這樣的治學態度,不出成果都難。湖北中醫葯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水清介紹,李今庸通曉中醫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各科,尤其擅長治療內科和婦科疑難疾病;同時,李今庸還是《內經》學科的創始人,被全國中醫學界譽為“《內經》王”、“活字典”;另外,李今庸獨編、主編、參編教材、教學參考書近10部,出版學術專著數十部,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。
  著作等身的李今庸,肩負多個“第一”:他是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;首批中醫葯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;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業教授……
  心系教育痛陳弊端
  “看著博士生不會看病,我著急啊”
  說起李今庸,他的老伴如此評價:“中醫事業是他的生命,他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中醫事業中,心中永遠只是想著中醫方面的問題。”
  日前,李今庸就中醫教育問題撰寫了一份建言,上呈教育部。文中,他語重心長地提出了一個讓人尷尬的事實:如今培養的大批醫學碩士生、博士生不會看病。“我認為這不是學生出了問題,而是我們的中醫教育出了問題。”
  他一一指出“病竈”:一、課程設置不合理,整個教學偏重通識教育,“學生學外語的時間比看醫書的時間還多。”二、教材太亂太多,很多編者將不成熟的觀點註入其中,讓學生不知該相信誰。他以《傷寒論》舉例,“這本書版本不下幾十種,越編越厚,一家之言甚多。”三、中西醫教育比例失調,中醫學生學習西醫的時間,遠超學習中醫,“本末倒置導致學生中醫素養低下。”四、臨床機會少,臨床技能訓練缺乏。
  對此,李今庸說,有些話不吐不快,“看著博士生不會看病,我著急啊!”
  據瞭解,這已不是李今庸第一次獻諍言了。1984年,他同全國11位中醫葯專家聯名上書黨和國家領導人,建議成立中醫葯管理機構。1988年,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成立。2003年,他又給黨和國家領導人寫信,懇請制定保護和發展中醫葯法規,也引起重視並被採納。
  ■鏈接
  “國醫大師”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、國家衛計委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同評選。首屆“國醫大師”於2009年評出,共30人。本屆入選的30人中,最年長者達102歲,最年輕者68歲,均為我國德高望重、醫術精湛的中醫名家。
  (原標題:國醫大師李今庸:為什麼中醫博士不會看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h12dhlof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